赵光锐 所在系:国际政治系 研究室:圣达楼320 职务/职称:副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 学位:博士 电子邮件:guangruizhao@nju.edu.cn 研究领域:国际关系理论、欧洲一体化、国际政治中的“西藏问题”、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外交
个人简介

赵光锐,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获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至201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学位,期间获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东方毅奖学金、日本卡乐B基金奖。2008年9月-2010年9月作为博士生就读于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Politikwissenschaft der Universität Tübingen),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2019-2021),曾到汉堡大学、巴伐利亚科学院、慕尼黑大学、维也纳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感兴趣的领域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欧洲一体化、德国历史与政治、民族与民族主义、国际政治中的“西藏问题”等。

开设课程

开设中国外交概论、欧盟研究、世界政治导论(与朱锋、李聆群老师合开)、中国政治与外交(与王逸舟老师合开)等本科生课程以及当代中国外交专题、欧洲政治与外交等硕士研究生课程

研究项目

11、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20世纪美国的西藏知识生产与涉藏话语体系(主持)

10、2020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百年变局与全球人才流动(主持)

9、2019年度南京大学文科跨学科青年团队中国外交项目(主持)

8、2018年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百层次项目德国国际关系(外交)史学的历史发展与思想传统(主持)

7、2014国家社科基金英国与早期西方人西藏形象的塑造(主持,结项鉴定:优秀)

6、2013年教育部项目德国的西藏形象:历史演变与当代影响(主持)

5、2012年南京大学文科青年基金德国人的西藏观及其历史起源(主持)

4、2013年外交部项目国际社会对中非关系的研究现状(参与)

3、2011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茉莉花革命中的民族因素(参与)

2、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外藏独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形态” (参与)

1、2007年外交部项目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及对中国的启示(参与)

研究成果

专著

《德国人的西藏幻象》,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4年。


论文

46、“国际关系视野下的区域知识及其生产”,《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

45、“区域知识视野下近代欧美大国的西藏知识生产”,《南大区域国别研究》2024年第3期。

44、从吸纳式欧洲化到睦邻式欧洲化:欧盟周边安全治理的理念、方式与挑战,《国际政治研究》2023年第4期。

43、“记录西藏: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人在西藏的摄影活动”,《藏学学刊》第27辑,2022年第2期。

42、“界划西藏:20世纪40年代英国有关西藏地图的‘政治规范’”,《史林》2022年第4期。

41、“变局:混合战争与欧洲秩序的新特点”,《中国评论》2022年第6期。

40、“拜登政府上台后欧盟-美国的对华政策协调:动因、领域与障碍”,《德国研究》2022年第1期。

39、"亚太地区秩序变革与中国角色:理论争论、战略选择和未来前景",《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2年第2期。

38、“论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帝国的西藏知识生产机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37、“中欧关系新变化:人权外交、欧美协调及其限度”,《中国评论》,2021年第5期。

36、“论利奥波德·冯·兰克的欧洲观念——以国际关系为中心”,《德国研究》2021年第1期。

35、“对外政策优先还是国内政治优先?--埃卡特·克尔关于第二帝国海军扩张问题的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21年第1期。

34、“后疫情时代的欧洲秩序”,《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2期。

33、“皇家地理学会与近代英帝国的西藏知识生产,《史林》2020年第4期。(人大 复印报刊资料《近代史》2021年第2期转载)

32、“哈贝马斯的后民族格局理论——对《包容他者》与《后民族格局》的述评,《亚洲概念史研究》第6卷,2020年。

31、“欧盟与国际秩序变革:观念、角色与挑战,《南大亚太评论》2019年第2辑。

30、“毛泽东关于反对大国主义的思想及其历史遗产,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1212日。

29、“哈贝马斯的欧洲一体化思想:世界公民理论下的欧洲联邦建设,《德国研究》2018年第3期。

28、“施拉君特怀特兄弟的喜马拉雅之行及其历史影响,《藏学学刊》第十四辑,2018年。

27、“哈贝马斯的欧洲认同思想评析,《国际论坛》2018年第3期。

26、“最早进入西藏腹地的德国人威廉·菲尔希纳,《中国西藏》2018年第5期。

25、“最早进入拉萨的德国人恩斯特·舍费尔及其西藏考察队,《中国西藏》2018年第2期。

24、“二十世纪初德国的涉藏活动和西藏政策考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7年第12期转载)

23、“斯文·赫定:游走在德英俄之间的探险者,《德国研究》2017年第1期。

22、“基督教与藏传佛教的相遇:德国摩拉维亚传教士在西喜马拉雅地区活动考,《四川大学学报》2016年 第6期。

21、“西方人视野中的汉藏关系:以入藏德国人作品为中心的分析,《德国研究》2016年第1期。

20、“西方的西藏形象:以传统词汇为中心的考察,《中国藏学》2016年第2期。

19、“二战期间德国的西藏和中亚考察与研究计划,《藏学学刊》第12辑,2016年。

18、“一战前德国发展海权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载朱锋主编:《21世纪的海权:历史经验与中国课题》,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

17、“纳粹时期德国的西藏人类学研究及其影响,《中国藏学》2015年第1期。

16、“历史追溯与现实关切:德国学界西藏研究的新进展,《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6(《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转载)

15、“德国党卫军考察队1938-1939年的西藏考察,《德国研究》2014年第3(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历史》转载。)

14、“西方有关德国涉藏历史的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转载。)

13、“当代德国涉藏情况及原因分析,《德国研究》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转载,亦载《民族工作研究内参》。)

12、“西方学人反思西藏认知的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1年第6期。 (《中国西藏》论点摘编。)

11、“香格里拉西方人的西藏认知及其成因,《民族工作研究》2011年第4期。(《民族工作研究内参》转载。)

10、“德国纳粹曾想在西藏寻找什么?,《中国民族报》2011127日。

9、“英国与早期西藏独立形象的塑造,《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转载)

8、“中德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及其历史起源,《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

7、“纳赛尔的阿拉伯统一思想及其当代影响,《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2期。

6、“欧洲公民与国家公民:欧盟双重公民身份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9年第1期转载)

5、“论欧盟制宪对欧洲公民身份建设的积极影响,《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7年第10期转载)

4、“欧洲公共领域建设视角下的欧盟制宪过程,《德国研究》2007年第2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7年第9期转载;亦载曹德明主编:《文化视角下的欧盟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3、“论日本因素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亦载《日本卡乐B基金成果论文集》,北京大学,2008年。)

2、“欧洲大众传媒领域一体化运动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 “美国的战争红利及其战争利益集团,《国际论坛》2003年第4期。


德文译著

2、弗朗西斯·福山:“我们需要另一种文化”,《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

1、尤尔根·哈贝马斯:“破产之后:新自由主义结束后的世界秩序”,《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奖励荣誉

3、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2、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等级结项

1、研究成果获中共中央统战部理论创新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