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19日,南京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南京论坛2023”。本次论坛主题为“文明·科技·共同价值——亚洲的愿景”,旨在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国家发展需求和世界文明进程,努力探索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问题,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交融,为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国际关系分论坛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设置了“文化与外交”、“东亚国际关系”两个讨论主题,美利坚大学赵全胜教授等九位海外学者参会。南京大学国际关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分别主持了主题讨论,朱志群教授代表国际关系分论坛做了大会总结。
在9月16日下午的“文化与外交”主题研讨中,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朱志群教授追溯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在中美关系紧张摩擦的当下背景中重新发掘了中美关系历史中的文化交往。香港中文大学唐文方教授基于详实的调研数据,从科学角度勾勒了香港政治文化图景,指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在治理香港或推进与香港的合作时,除了考虑经济、政治等利好因素,还需要给予民意更多的关注,要在“硬联通”“软联通”中建立“心联通”。日本大分大学柴田茂纪教授立足国际贸易,深入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新多边主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的挑战及其建立的可能性。美国美利坚大学张晓全教授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教员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台湾金门大学刘佩怡教授结合金门地方关于和平的理解和经验,讨论了儒家思想对建设东方和平学可以借鉴的历史资源和可能的发展路径。美国瓦格纳学院胡少华教授细致地分析了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国际政治现实主义思想和行为,思考了儒家思想中包含的现实主义因素。
在9月17日上午的“东亚国际关系”主题讨论中,美国美利坚大学赵全胜教授阐述了近三十年来亚太地区两上两下的权势转移,回溯了东亚各国在历史上的交往,指出“信”是东亚各国外交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东亚应以东亚方式(East Asian Way)展开合作与博弈。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殷燕军教授从日本的宪法、人民的参军意愿等要素出发,以新视角分析了中美博弈与新东北亚安全架构。台湾政治大学黄奎博教授指出,应当通过文艺交流改善两岸关系,希望两岸的民间交往减少官方色彩,避免高度政治化,更重视公共外交、文艺交流在改善两岸关系中的作用。
2015年以来,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国际政治学科参与了南京论坛的发起与建设,分别承办过“南京论坛2015·共创21世纪的亚太和平、安全与繁荣”、“南京论坛2018·理解与对话——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分论坛、“南京论坛2021·责任与共生——全球危机、机遇与方案”分论坛。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将坚持中国情怀,关注全球发展,继续积极支持“南京论坛”的举办。(文/党栋伟 李欣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