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承办“南京论坛2021”国际关系分论坛

发布时间:2021-12-23浏览次数:26

12月11-12日,“南京论坛2021”在宁举行。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以“责任与共生——全球危机、机遇与方案”为主题,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国内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的学者和嘉宾与会,旨在增进“后疫情时代”东亚社会的团结,在亚太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的大框架下,多学科、多角度地探索合作新机制、新方案,为时代命题贡献更多学术新见、理论前瞻和决策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江苏省文旅厅副厅长常胜梅,SK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泰源,南京市委副秘书长苏兴方等出席开幕式。南京论坛2021设有“东亚历史文明与文化创新”“环境、社会及治理”“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全球治理新疆域”“数字人文与新文科的探索”“全球变局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五个分论坛。其中,国际关系学院承办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全球治理新疆域”分论坛。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前所长、南京大学华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吴白乙以“冷看乱象,把握大局”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他分析了当前正在大幅升高的五大全球性系统风险,指出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和风险多发期,提出了中国应对全球风险的方案,建议保持战略定力,以我为主,有针对性地破解外部挑战。

12月11日下午,国际关系分论坛举行第一场研讨“科技进步与全球治理新趋势”。受执行院长朱锋委托,外交与国际事务系主任毛维准主持研讨。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认为,新冠疫情虽然阻碍了人员交流,但由于数字贸易和金融的迅速发展,疫情可能会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动力。复旦大学朱杰进将新兴领域全球治理改革路径分为四类:替代型、叠加型、转换型、规避型,中国要在不同的新兴领域灵活采取不同策略。中国人民大学李晨用丰富的战例和史实,论证了战争技术本身能达成战役层面的胜利,不一定能够形成战略层面的压制,无法决定大国战争胜负。韩国公州大学林恩廷指出韩国必须保证充分的科研投入和严密的风险管控才能不被淘汰,对外政策也要考虑这一目标。北京大学雷少华指出,新国际体系将以地缘经济而不再是地缘政治为基础,由高科技大企业构建。南京大学方婷婷从多维权力观的角度切入,论证了谁能主导下一次能源转型,谁就能主导国际秩序的转向。南京大学马博聚焦于中美战略竞争中的科技战,认为中国必须要用“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回应美国对华新一轮的科技遏制。南京大学王婉潞围绕南极治理议题,指出中国参与南极安全治理必须遵循坚持南极非军事化与非核化等路径。

12月12日上午,国际关系分论坛举行第二场研讨“大国竞争与全球治理新议题”。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姚远、国际政治系主任赵光锐主持研讨。美利坚大学赵全胜提出,在全球层次的秩序变迁上,美国领导地位下降可能导致“权力真空”,强调中国在亚洲的崛起要重视亚洲的经验、亚洲的方式,与各国建立战略互信。清华大学李彬指出,军用人工智能竞争并不是“赢者通吃”,其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技术成分,中国要对新兴技术保持战略定力,不必过于担心先行者优势。中共中央党校樊吉社分析了全球核治理的挑战与应对,认为在全球核治理方面大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吴日强指出,中美战略稳定性的关键在于中国能维持足够的核报复能力,当前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管理中美之间出现的对抗局势。复旦大学韦宗友认为,拜登政府较特朗普政府进一步推进了对华战略竞争,未来中美竞争只会强化,不会弱化,关键新兴技术成为中美竞争的核心焦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赵刚围绕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提出中国应采取进一步发挥联合国影响、联合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对策。中国人民大学李巍指出,GDP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准有其局限性,包括航空工业在内的战略性产业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提出了中国需要在工业、外交、创新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的政策建议。

自2015年以来,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科就参与了南京论坛的发起与建设,分别承办过南京论坛2015“共创21世纪的亚太和平、安全与繁荣”、南京论坛2018“理解与对话——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分论坛。本次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以来第一次承办南京论坛分论坛。学院高度重视,朱锋执行院长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并由毛维准副教授牵头组织工作小组,高效推进筹备工作。在本届分论坛上,与会学者紧密围绕第四次科技革命对全球治理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多层次多视角提出真知灼见,扩展了对全球治理重大议题与前沿领域的认识。今后,南大国关将坚持中国情怀,关注全球发展,继续积极支持“南京论坛”的举办。(文/徐有权、何逸)